top of page
bottled-water-homepage-1m.jpg
​展出時間:2020年3月2日~30日
​地點:台北捷運江子翠藝文廊

瓶裝水熱潮

2016年,瓶裝水首次超越汽水成為美國銷售量最大的飲料;2011年到2016年間,瓶裝水的市佔率從31%成長至39%,汽水則從46%下降到38%。同樣的,在台灣瓶裝水也已經超越汽水,成為僅次於茶類,銷售量第二的飲料;2013年至2018年間,碳酸飲料的銷售量從22.2%逐漸下降至12.53%,瓶裝水則從13.54%增加到19.87%。全球來看,2017年消耗3785億公升的瓶裝水,較前一年增加7%。

多數的瓶裝水是以寶特瓶作為容器,因此瓶裝水熱潮相對的導致寶特瓶使用量的激增。根據衛報的估算,2017年全球每分鐘賣掉100萬支的瓶裝水,到了2020年,全球一年消耗的寶特瓶將超過5000億支,相當於一秒就售出2萬支。由於寶特瓶的生產和棄置都有其環境代價,因此全球瓶裝水用量的持續增加是個有待正視的問題。《海廢瓶裝水》從海洋垃圾影像切入這個議題,分享相關資訊,希望促成一些反思和改變。

01 熱潮-1.jpg
01 熱潮-2.jpg
01 熱潮-3.jpg

全球一分鐘售出一百萬個塑膠瓶

(2017/06/13)而且這個數據到了2021年還會再增加20%,有人認為塑膠瓶所產生的環境危機會跟暖化一樣嚴重。

 

衛報所取得的資料顯示塑膠瓶的使用量正在激增。2016年全球裝瓶裝水的銷售量達到4800億支,而10年前,2006年全球銷售量還只有3000億。2020年全球可望用掉5000億個塑膠瓶,相當於每一秒鐘就售出2萬個。

 

每一年全球有500萬到130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被鳥類、魚類和其他生物誤食。根據艾倫・麥克亞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資料,到了2050年,全球海洋裡塑膠廢棄物的總重量將會超過魚類。

 

專家警告,某些塑膠已經悄悄進入人類的食物鏈。根特大學(Ghent University)的科學家最近估算,常吃海鮮的歐洲人每年恐怕吃下11,000顆塑膠微粒。普利茅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英國有1/3的魚類肚子裡有塑膠微粒。去年(2016),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有鑑於「微塑膠對於商業捕撈的魚類可食用組織的潛在風險」導致人體健康和食物安全的問題越來越受關注,正在緊急徵求研究計畫。

 

塑膠汙染海洋的問題在全球漸受矚目。上個月,科學家在南太平洋人跡罕至的環狀珊瑚島上發現18公噸的塑膠垃圾。另一個研究發現遙遠而且人口稀少的北極海岸嚴重受到塑膠垃圾的汙染。這個禮拜,也有科學家提出警告,英國優美而且偏僻的海灘已經塑膠垃圾氾濫,危害鯊魚、海鳥等野生動物。(摘自 The Guardian

01 熱潮-4.jpg
01 熱潮-5.jpg
01 熱潮-6.jpg

瓶裝水的真相

 

(2017/11/13)在美國瓶裝水平均價格為每加侖1.22美元,按此計算消費瓶裝水的費用是自來水的300倍。如果按單瓶購買瓶裝水計算,瓶裝水的價格更昂貴。而這個數字在中國似乎更高,即使在北京,人均飲用自來水的費用一年不到一瓶零售礦泉水的價錢。

 

對於大部分美國人來說,自來水管中的水和瓶裝水,就健康和營養質量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同。在有些情況下,公共自來水龍頭的水要更安全,因為他們頻繁接受檢測。

 

在中國雖然廣告向消費者傳達的信息是瓶裝水乾淨,安全,健康,但這不能代表所有瓶裝水和包裝水產品。2015年中國食品監管部門抽檢的結果表明,407種被查出的有問題飲料中有將近400種是不合格的瓶裝水和包裝水。

 

許多被包裝成「礦泉水」、「天然礦泉水」、「山泉水」的瓶裝水的礦物指標不達標,不能算真正的「礦泉水」。

 

最後就品味來說,大部分人其實品嚐不出瓶裝水和自來水的區別。最近在波士頓大學的學生中進行的蒙眼測試調查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品嚐者能夠凖確地嘗出自來水。(摘自 BBC News 中文

機能水百百種 真的有效嗎?

(2017/09/14)鹼性離子水常宣稱可以調整人體酸鹼度,是真的嗎?營養師林世航表示,人體中的血液具有穩定酸鹼值的緩衝功能,血液的酸鹼值不會隨意產生變化,所以也沒有所謂的「酸性體質」或「鹼性體質」。身體只有尿液會受飲食的影響而改變其酸鹼度,若為了改變酸性體質而偏重某一類所謂的鹼性飲食,都容易造成營養不均衡,反而會影響身體健康。

 

像是高氧水,宣稱比一般水氧含量高了700%,林世航認為要獲取氧氣、只要呼吸就可以了。在現有的研究報告中,提高溶氧量的飲水並無助於人類健康、生理機能與運動表現的提升。

 

另外林世航也建議,每人每天的飲水量(包含所有液體,如:湯、飲料⋯⋯)應達到「自己體重乘以30」毫升的量,飲水量當然也跟著每個人不同的活動量要有所調整。水也不能喝太多,過多則可能造成水中毒以及水腫,腎功能、心臟功能不佳、肝硬化、容易有腹水等患者,因水份排除不易,易造成體內積水,也不宜喝太多水。

 

林世航最後強調,水最重要的功效即是補充水分,雖然不同的水所含的礦物質會有所差異、不同礦物質對人體的影響也有所不同,但補充礦物元素和微量元素,應以均衡飲食為主,而非只借重維生素補充或一味以飲用水補充。而礦泉水裡的微量礦物質雖可以供人體利用,在正常情況下如果礦物質過多,腎臟可以排除,但若是量大到腎臟無法排除,可能就會在腎臟形成結晶沈澱,久而久之就變成結石了,因此腎功能不佳或是正在進行腎功能治療的民眾,應酌量飲用。(摘自風傳媒

市售瓶裝水35%是自來水

(2014/04/22)你喝的是「自來水」還是「礦泉水」?台北市環保局調查市售34款瓶裝水的水源出處,發現高達35%是取用自來水,其中包括大潤發、家樂福等大賣場的自有產品。雖然水質沒問題,但瓶裝水的售價、碳足跡都是白開水的數千倍。環保局建議民眾,自備杯子裝白開水喝,省錢又環保。

 

許多人對瓶裝水的印象都是「礦泉水」或至少認為水質比自家的開水好。但根據台北市環保局調查,市面上34款瓶裝水中,有12款以自來水做水源,10款用地面水、8款用地下水,其他則是海水。採用自來水的品牌包括「大潤發FP純水」、「家樂福超值純水」、「清淨純水」、「地中海竹炭水」等,水源出處有高雄市仁武區,以及北市南港、內湖和北投區。

環保局第二科長楊維修表示,從價格來看,1公升瓶裝水平均要價25元,是白開水2500倍。若計算從原料、製造到配送、回收等階段累積的碳足跡,瓶裝水約會產生400公克溫室氣體,遠高於白開水的0.17公克;而盛裝瓶裝水的寶特瓶也不宜多次使用。

 

楊維修說,有些民眾以為瓶裝水的水質較好,會特別去購買。其實,環保局都有定期檢驗各處的水質,自來水處更是24小時監測,能夠提供民眾有安全保障的飲水。建議民眾可自備容器、多喝白開水,既經濟又環保。(摘自中時電子報

(2018/02)在美國,多數的瓶裝水是加工過的自來水。業者在產品說明不明確的掩護下打著純淨的旗幟來銷售他們的產品,以免水源受到質疑。這有助於業者避開廣告不實的訴訟。短短五年內,以自來水為原料的瓶裝水,市占率從2009年的51.8%,增加到2014年的64%。(摘自 Food & Water Watch

01 熱潮-7.jpg
01 熱潮-8.jpg
01 熱潮-9.jpg
01 熱潮-10.jpg
01 熱潮-11.jpg
01 熱潮-12.jpg
01 熱潮-13.jpg
01 熱潮-14.jpg

Message in a Bottle

 

(2007/01/07)瓶裝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殊現象。被自來水養大的我們,轉而付出比汽油貴2-4倍的價錢去買長久以來家裡水龍頭就可以免費取得的東西。然而許多時候瓶裝水只是放縱。單是在美國,一個禮拜就有10億瓶的水搭著輪船、火車和卡車往來各地,這相當於每週有37,800輛18輪大型貨櫃車在四處送水。

 

在此同時世界上每6個人就有1 個缺乏可靠、安全的水。

 

便利店裡冰涼的瓶裝水是當代美國商業和文化的完美符號,凸顯我們對於即時滿足的需求、我們的虛榮、我們對於健康象徵性的關心。

 

比佛利山莊的半島酒店(Peninsula Hotel)每晚要價至少500美元、隔壁可能住著奧斯卡獎得主的房間,所有196間客房的小吧檯裡都放6瓶斐濟天然深層礦泉水。

 

斐濟先進的廠房每天生產100萬瓶美國市場上最夯的瓶裝水,在此同時斐濟全國有一半的人沒有安全、可靠的飲用水。這意味著,一個住在比佛利山莊或巴爾的摩的美國人,比多數的斐濟人更容易取得安全、純淨、清爽的斐濟水。(摘自 Fast Company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