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膠微粒的汙染
(2018/02)塑膠瓶有許多最後流入海洋,危害海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物。2017年,有科學家拍下浮游生物攝食塑膠的影像,證實塑膠會進入食物鏈。2013年有研究顯示魚類因為攝食塑膠汙染物而罹患肝中毒。2014年根特大學的一項研究估計,常吃貽貝和牡蠣的消費者一年吃下1,800-11,00顆塑膠微粒。2012年,將近2/3的海鳥腸胃裡有塑膠廢棄物,導致牠們腸道阻塞和器官受損。(摘自 Food & Water Watch)
(2019/06/13)科學家發現,人們平均一年吃下5萬顆塑膠微粒,而且真實數字可能會更高,因為這項研究只分析一小部分的食物和飲料。常喝瓶裝水會大幅增加喝到塑膠微粒的機會,因為瓶裝水裡的塑膠微粒是自來水的22倍,一個人如果都喝瓶裝水,一整年下來會喝下13萬顆。這項研究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彙整了26個測量塑膠微粒數量的研究,包括魚類、貝類、糖、鹽、啤酒、水、空氣。
塑膠微粒主要來自塑膠垃圾的碎裂分解,資料顯示,空氣、土壤、河川、和深海裡都有塑膠微粒,地球上幾乎無所不在。近期的研究在人類糞便中找到塑膠微粒,證實人類也會攝食。
目前還不清楚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但他們可能會釋出有毒物質。有些微粒小到足以穿透人類組織,造成免疫系統產生反應。「事實很簡單。我們生產大量的塑膠,結果它們進入生態系統,而我們是生態系統中的一份子」,研究主持人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Kieran Cox說。(摘自 The Guardian)

瓶裝水中的塑膠微粒
(2019/06/17)瓶裝水的塑膠汙染問題已經很嚴重了──這是在測試259瓶來自各國的瓶裝水,並發現93%的樣本都含有「塑膠微粒」的一篇刊登於《化學先鋒》(Frontiers in Chemistry)的研究所做出的結論,相當令人擔憂。
這些塑膠微粒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小,該研究的作者兼賓州大學比蘭德學院(Penn State Erie, The Behrend College)的永續研究員大學雪莉.梅森(Sherri Mason)表示:「有些不用放大鏡或顯微鏡就可以看得到了。」
梅森的研究測試了11種美國和世界各地最知名、常見的瓶裝水品牌,研究結果發現,每種牌子的塑膠含量各異,不過平均下來,每一公升的瓶裝水約含325顆塑膠微粒。雀巢(Nestlé)Pure Life瓶裝水是所有測試樣本中平均塑膠微粒濃度最高的,當中一個測試樣品,每公升竟含有1萬顆塑膠微粒。
上個月(4月)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的一項研究發現,從法國庇里牛斯山吹來的風挾帶著塑膠微粒。另一份今年(2019年)發表的研究,也發現美國的地下水同樣被塑膠微粒汙染了。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藥理學暨毒理學助理教授菲比.史黛波頓(Phoebe Stapleton)表示:「每次我們想查塑膠是否已經汙染了某個地方,我們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人體也是。2018年的一項小型研究分析了荷蘭、日本、義大利等國的人體糞便,全部的樣本都發現塑膠微粒。史黛波頓表示:「我們了解人體接觸到這些塑膠微粒後,塑膠微粒藉由消化和呼吸系統進入人體,根據它們的大小,還會通過身體屏障。」她解釋,因為塑膠微粒非常小,小到可以通過身體的保護組織進入血管和內臟。
實驗室的組織實驗和動物實驗都表明,塑膠微粒可能從母體傳送到腹中的胎兒。史黛波頓表示:「我們在齧齒類動物的初步研究,還有其他已經發表的研究都指出,母親接觸到塑膠微粒後這些微粒可能會通過胎盤進入胎兒,最後堆積在胎兒的器官中。」(摘自關鍵評論)



人類也吃到塑膠微粒
(2019/06/13)塑膠污染是遙遠的環保議題嗎?國際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新研究讓你難以置身事外,報告直指全球每人每週平均攝入的微塑膠有5公克之多,全年累積約250克,相當於一週吃下一張信用卡的重量。
澳洲紐卡索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科學家接受WWF委託,綜合學術界過去52份相關研究,做成《自然無塑膠:評估民眾從自然攝取的塑膠》報告,是全球第一份評估每人攝入塑膠淨重的文獻,研究以「微塑膠」為主軸,也就是粒徑範圍小於五公釐的「塑膠微粒」,結果發現全球每週人均攝入量將近兩千顆。
飲用水是人體攝入塑膠微粒的最大來源,平均每人每週喝下1769顆;而美國、印度水中塑料含量,則是歐洲、印尼自來水的兩倍。貝類則是人體攝取塑膠的第二大來源,平均每人每週攝入多達182顆塑膠微粒,總重約0.5克;專家認為,因為此類生物一直活在有塑膠污染的海洋中,人類一口吞下,連牠的整個消化系統都食用殆盡所致。
無獨有偶,五日「美國化學學會(ACS)電子期刊」的另一項研究也指出,美國平均每人每年透過消化道及呼吸道攝入7.4萬至12.1萬顆塑膠微粒,以瓶裝水來達到每天喝水標準的民眾,可能每年多喝進九萬顆。地球上的食物、飲水、空氣,皆可見到它的蹤跡,連啤酒、鹽巴也無法倖免。
不過,研究人員坦言,還無法確定攝入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但這項「保守推論」足供世人警惕。WWF強調,「零塑膠」不代表自此禁用塑膠,而是把流入自然的塑膠量降至零,唯有具拘束力的各國承諾與國際規範,才有可能真正遏止流入海洋的塑膠潮。(摘自自由時報)





高溫讓寶特瓶滲出銻
(2019/07/17)下次你要喝塑膠瓶裡的水解渴時,要考慮水瓶是否承受得起烈日的曝曬。「天氣越熱,塑膠瓶就有越多東西跑到食物或飲料裡」,亞利桑那大學環境健康工程中心主任Rolf Halden說。
多數的塑料容器會釋出一些化學物質到食物或飲料中。隨著溫度上升和時間拉長,塑料中的化學鏈結會逐漸斷裂,增加化學物質滲漏的可能性。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說法,這麼微量的滲漏不至於危害健康,不過考慮生活中長期而且多樣的接觸,科學家認為這些小小的劑量會累積出問題。
2008年,亞利桑那大學有一項研究探討溫度如何加速寶特瓶裡「銻」的滲漏。銻是寶特瓶製造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劑量太高對人體會有毒性。在攝氏22度的舒適天氣裡,研究人員在瓶裝水裡檢測到的化學物質在安全的範圍內,不過天氣越熱,水受到汙染的時間就越短。
夏天車裡的溫度可以高達65度。在這種溫度環境中,實驗顯示只要38天就足以讓水中的銻含量超標。在超過攝氏65度的極端溫度下測試,2014年科學家在中國市售的瓶裝水裡發現高劑量的銻和有毒化合物BPA,2016年也有科學家在墨西哥市售瓶裝水裡找到高劑量的銻。
高溫所導致的滲漏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立即的危害,不過Halden認為我們應該把日常生活中身邊圍繞著多少塑膠製品這件事納入考慮。他認為我們使用的塑膠製品和我們喝下的塑膠微粒所產生的累積效果會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摘自 National Geographic)